摘要: 2017年半月談(第20期)(精選) 十九大特別報道: 求索現代化中國方案·八問之一 現代化何以成為代表文明進步的世界現象 18世紀以來,現代化逐步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現象。今天,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有意識或無意識 ...
2017年半月談(第20期)(精選)【10】
以人民為中心,共享發展,均衡發展 當前,世界現代化進程仍在深化、發展。從以工業化、城市化、民主化、法治化、理性化等為主要特點的第一次現代化,到以知識化、信息化、綠色化、全球化、智能化等為主要特點的第二次現代化,世界現代化浪潮洶涌澎湃。 世界現代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,發展也極不平衡。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,相當于歐洲、北美、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體量,實現現代化是前所未有的世紀工程,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發展不同步、不平衡現象,難以避免。 中國有些地區的發展水平雖然大大高于全國平均值,早已邁入第二次現代化階段,但仍有不少地區處于由第一次現代化向第二次現代化過渡階段,部分地區處于第一次現代化階段。 除卻區域現代化的不平衡性,中國現代化進程在經濟、社會、文化、生態、人的全面發展等領域也呈現出不平衡性,具體到每項現代化指標的比較上,現代化的程度存在差異,現代化的步伐有先后之分。 現代化的不同步、不平衡,容易帶來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不同步、不均衡。 與一些西方國家政治經濟命脈被金融寡頭或利益集團把持不同,中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。 “時刻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,明白人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!卑臀髦袊鴨栴}研究中心主任羅尼·林斯如此評述中國現代化取得巨大成果的緣由。 為解決不平衡問題,中國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,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: 支持革命老區、民族地區、邊疆地區、貧困地區加快發展;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;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;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;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。 同時,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,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“牛鼻子”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,高起點規劃、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…… 針對各領域存在的現代化短板,中國從市場和政府兩個維度破題,闖出一條中國特色的“社會主義+市場經濟”的現代化路徑。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,突出抓重點、補短板、強弱項,實施了一系列重大舉措,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,為推進現代化鋪路。 從改革開放時期倡導共同富裕,到黨的十九大高揚以人民為中心,中國執政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,給中國百姓帶來的獲得感日益增多,中華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不斷增強。 后發趕超,“彎道超車” 如果按照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路徑,中國必須先完成第一次現代化,實現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型;然后,完成第二次現代化,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轉型;最后,追趕、達到或保持世界先進水平,走在世界前列。 事實上,一國對于現代化路徑的選擇,需要更深的籌謀。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,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應是充分利用各種后發效應,采取高效率途徑,通過有計劃地學習、引進高新技術改造而獲得生產力,短時期內高速度跨越性發展和帶動廣泛社會改革,以加速追趕發達國家和適應現代世界環境的“連級跳”過程。 經驗表明,采用傳統模式,中國不可能趕上發達國家。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在搜集1860年以來世界現代化的各種數據建立相應理論模型,并對比中國與發達國家差距后,發現中國現代化路徑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,而是采用兩次現代化“并作一步走”的協調發展模式,以“彎道超車”的“運河戰略”,追趕西方發達國家。 如今,中國借助后發優勢,已經從農業社會演進到工業化后期社會,形成工業化和信息化并進、第一次現代化和第二次現代化并存的基本態勢。 十九大召開期間,瑞士《新蘇黎世報》以“中國走向新時代”為主題展望未來中國現代化之路:“到2020年實現小康;到2035年轉型為一個被認為在全球競爭中擁有特別創新能力的經濟體;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慶祝百歲生日時,中國人應該能過上一種比此前更幸福、更安全和更健康的生活! |